摄政王载沣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就突然神隐了?

载沣对时局看开了,自然也就神隐了。

慈禧死前,指命载沣为摄政王。她的此举是因为她深知,满清要想活继续下去,改革就不能停。起码表面功夫不能停。而载沣之所以被慈禧选为摄政王,恰恰就是因为他是皇族内的开明派,出国洋,见过世面,心向西化改革,是保皇派和维新派都能接受的人。

按照载沣原有的想法,他上台之后,要仿效德国的军政模式,在保留八旗亲贵、地方大族的前提下,开议会、并颁布宪法。然后由他居中调节,平衡八旗子弟与江南豪绅的利益。走一条德国式的立宪道路。

如此一来,大清江山可以保住了。起码是暂时的保住了。

然而,载沣的思路虽然挺好,但当时的八旗亲贵不认同他的主张。

在顽固派看来,大清君主立宪了,皇帝还是皇帝,载沣可能不是摄政王了,但也极有可能是宰相。而自己呢?虽说地位还在,但谁能保证待遇不会削减?所以这帮顽固派就不配合,并不断给载沣施压。

当时的载沣只有26岁,没有根基,他的实力注定了他必须要依靠八旗贵族的支持。此时他没有壮士断腕的魄力,既想在八旗子弟和汉人豪绅之间找平衡,可又怕汉人豪绅并不买他的面子。

于是,他就干了一件蠢事——巴结眼前的八旗子弟,大开历史倒车。

载沣的立宪思想,本来也不是什么很激进的主张。毕竟他学习的德国、日本式立宪,是全世界公认的最专制的立宪国家。而他又大开历史倒车,破坏立宪,得罪汉人利益,这就导致大清这艘破船是彻底没救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起义。一个月后,大半个中国全部造反。

为了镇压革命党,载沣听取了八旗贵族们的意见,即不启用袁世凯,用满洲正白旗出身的荫昌率领北洋军前往湖北镇压起义军。

然而大清灭亡在即,北洋军都不愿意为清室卖命。于是最终,载沣只得舔个大脸,又把袁世凯请回来,让他担任湖广总督,负责剿灭革命党事宜。

但袁世凯与载沣有仇,并且袁世凯也不想再为清政府卖命。因而袁世凯回朝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载沣赶下了摄政王位。

1911年12月6日,载沣辞去摄政王位,退归王府。此后,他就不管闲事了。

他觉得把天闹翻了,也与他无关。

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的记载,载沣回家后,便对福晋瓜尔佳氏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言谈举止之间,完全没有灰心丧气的表情(瓜尔佳氏是溥仪的生母)。而瓜尔佳氏被载沣不要脸的轻松神态气得痛哭了一场,后来告诫溥任:“长大了万不可学阿玛那样!”(怂包样)

这件事情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从载沣后来的做事风格上来看,应该有点谱。

搞倒载沣后,袁世凯采取又打又拉策略,在逐步稳住南方革命党后,跑回北京逼宫,逼溥仪退位。

面对袁世凯的逼宫,八旗权贵怒火中烧。比如恭亲王溥伟当时就拉拢良弼﹑铁良、载泽和毓朗等人结成宗社党,暗中制定了两个策略:反对宣统皇帝退位,立宪是南北谈判的底线;袁世凯敢逼宫,就刺杀他。

按照他们的计划,只要袁世凯敢不轨,就刺杀他。然而由毓朗和载泽出面组阁,由铁良出任清军总司令,他们率禁卫军与南方革命军决一死战。

然而,装叉是美好的,真的要玩命时,这帮八旗亲贵全怂了。

袁世凯听说了溥伟等人的计划后,很快就通过汪精卫的引线搭桥,找到了京津同盟会分会的负责人,暗示他们,可以暗杀阻挠共和的宗社党首脑,自己不阻拦。

于是就在溥伟密谋暗杀袁世凯的前几天,同盟会派出杀手彭家珍,炸死了反对共和的宗社党首领良弼。一时间,满北京城的八旗权贵全吓尿了,纷纷举家逃命。

此事件后,尽管溥伟等少部分人还在歇斯底里的反对退位,但在隆裕太后的主持下,溥仪还是于1912年2月12日,在绝大多数八旗权贵的惶恐不安以及一少部分人的愤愤不平中,宣布退位。

溥仪退位后,载沣很满意。他觉得《清室优待条件》还不错。现在的衣食无忧,很符合他的生存之道。(载沣是铁帽子王,每年的年俸加养廉银是五万两,这笔薪俸在民国建立后,也照付不误)

但是顽固派们对现状很是不满,比如溥伟就嚷嚷:“只要有我溥伟在,大清就不会亡!”

不过面对北洋军的压力,溥伟却并没有杀身成仁。他吹完牛皮后,就逃到了青岛,企图勾结日本,借日本人之力,在东北发起满蒙独立运动,并在东北复国。

面对溥伟这些跳梁小丑们的行为,载沣的心是真的累。昔日他主张改革,可这帮人都反对改革。现在大清被玩没了,他们又打算勾结外国势力复辟。这让本来就委屈,而且不喜欢担责任的载沣很是恼火。毕竟把北洋系逼急了,留在京城的八旗子弟的安危谁能保证?

这不是害人吗?

为了维持现状不变,载沣的政治主张是一概不掺和。谁搞复辟,他都不掺和。而他的这一主张也得到了很多怕事的八旗子弟,比如当时的克勤群王晏森、礼亲王世铎、郑亲王昭煦、顺承郡王讷勒赫的支持。

这帮人在清朝灭亡后,都是不问政事,坐吃山空,每日虚度光阴。

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进京,拥戴溥仪复辟,有很多假模假样不问政事的八旗子弟觉得皇帝是真的复位了,纷纷参与复辟。

可载沣看得很清楚,他认为张勋就是个跳梁小丑,北洋系再怎么内斗,实力还在。所以他对“丁巳复辟”这一事件的评价就是两个字——“胡闹”。坚决不参与。

后来,溥仪潜往东北,很多人都支持,但载沣认为这是自投狼窝,凶多吉少,持坚决的反对态度(载沣的两个兄弟,载洵和载涛也坚决反对)。不过溥仪不听载沣之言,最后还是去到东北当了日本人的傀儡。

溥仪到东北建立满洲国后,曾多次要载沣全家搬去,把前景说得一片光明,日本方面也屡次派代表来北京劝说载沣迁往长春,但载沣总是坚决拒绝。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溥仪又一次邀请载沣赴东北。这一次载沣想看看溥仪在东北到底混的怎么混的怎么样,于是就带着小儿子溥任一起去到了长春。

在长春待了几天后,载沣气的要死,他亲眼看见溥仪处处受制于日本人,以及关东军飞扬跋扈的样子,很是痛心。于是他就对溥任说,像溥仪那样给人当傀儡有什么好处?连石敬瑭都不如!你千万不能学他。

后来,载沣就装病不吃东西,逼溥仪送他回北京。溥仪怕出事,就只得让载沣回去了。

回北京后,载沣忧心忡忡,缺乏信任感,把溥任和两个女儿韫娱、韫欢留在身边,生怕他们被特务拐走了。

后来溥仪知道了这件事,就评价载沣是一个“无能的也不想承担那么多重责任的结巴”。

总的来说。很多人都曾经评价载沣,说他不适合做摄政王,是身不由己地被慈禧临终推上监国摄政王的高位的。溥仪也说过,说他做事没担当。载沣的这种安逸心态,可能就是他在辞去摄政王后,一心隐退的原因吧。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