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关键词·休假|黄金周小长假,中国人民的美好休闲生活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政治是理解现代国家的钥匙,也是深刻理解日常生活实践的知识和素养。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首度开设“政治关键词”专栏之后,澎湃新闻再度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推出这一专栏,旨在通过解释新闻与生活中的政治关键词,普及政治学常识。


今天的政治关键词是“休假”。


现在的上班族经常调侃“周一综合症”和各种“节后综合症”等“不适应”现象,但今天的“双休日”与“小长假”却不是从来就有的福利。那么,我们是何时开始实行双休与小长假的呢?


“双休日”,“休”出闲暇生活


“休息权”是与经济发展程度高度相关的。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直实行每周六天、每天8小时工作制,全年工作时数约为2448小时;1994年3月5日开始试行“1+2”休假制度,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制度,即“隔周五天工作制”,俗称“大小”礼拜模式,每逢大礼拜,可以休息两天;小礼拜就只休息一天。


从工作的角度看,当时有人认为,“实行一周六天工作制度,尚感觉时间不够用,如果减少一天,四个现代化何时才能达到?”但是对大部分人而言,都期盼更多的闲暇时间。因为,如果碰上“小礼拜”,对于普通职工而言,那时的星期天一天的紧凑时间里,人们需要集中打扫卫生、购买生活品;同时,还要走亲访友,从早忙到晚,被称作“战斗的星期天”。短短的时间和紧张的节奏使得人们难以放松下来,导致那时人们更注重“积累”,而不太讲究“消费”。


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决定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规定每周工作时间40小时,即今天的双休日工作制。“双休日”形成了“周五晚上聚会放松、周六走亲访友、周日休息恢复”都市人的生活新习惯。新工时制使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有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生活“舒适带”。这一新工时制不仅带动了各大商场的生活类消费,而且保障了每个人的休息权,同时更促进了中国第三产业飞速发展。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2015年11月份以来,江西、重庆等地相继出台意见,明确提出鼓励2.5天休假模式;2016年广州、甘肃等地也纷纷出台实施细则,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弹性作息、鼓励错峰休假,刺激旅游消费需求。2019年7月1日,江苏省提出,为促进消费,政策支持部分有条件地区实施“2.5天小长假”,即周五下午加双休日。目前已有河北、江西、重庆、甘肃、辽宁、安徽、陕西、贵州、福建、浙江和广东等10多个省份出台了鼓励2.5天休假的意见。


从“黄金周”到“小长假”,“放”出美好生活


“双休日”除了“休”出美好生活,更在消费上体现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拉动。1999年5月,我国首次实行七天长假制度,当时只包括“五一”和“十一”;当年9月18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令第270号《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里,明确把春节加进去;2000年至今,我国每年有三个黄金周。国家旅游局从2000年10月开始实行假日预报制度。


周末和节假日是商业消费的集中时段,七天长假更是在旅游、交通和商业等方面都释放了大量的消费需求。以七天长假开启的放假休闲模式在经济上,表现为典型的“黄金周”现象。从政策角度看,国庆与五一长假的制定,主要目的是推动“假日经济”,实施以来刺激了各方面集中的消费需求,不仅活跃了市场、增加了就业,更繁荣了经济;从老百姓角度看,则更丰富了大家的美好生活。


随着对中华传统的重视,自2008年起,政府开始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一般来说,三天以上就算小长假。小长假主要是指国家有关部门对节假日进行调整,取消原有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七天长假,增加传统节日元旦、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假日,形成元旦、清明、端午、中秋、五一、十一、春节传统节日的新假期系统。其中除了春节和国庆节是七天假期之外,其他节日都是放假一天,和周六周日进行“拼接”,形成三天的“小长假”模式。


从七天的“黄金周”集中放假模式,到三天“小长假”的多元分散模式,既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追求的新变化,也是政策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积极回应。这种新变化既有现实经济角度的考量,也能更好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节假日制度变迁体现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