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已至中盘 我们必须从中学到点什么

  行至中盘的反思

  一次疫情是一堂最生动的课。从这次疫情中,我们必须学到点什么。

  一个国家、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从各种标志性的事件中经受考验,才能越来越成熟。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需要在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中锤炼出来的,只有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

  抗击疫情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现在还在高峰期,远没到放松的时候。接下去还要咬紧牙关、再接再厉,直到彻底战胜疫魔。

  但棋到中盘,也是可以复盘的,有些经验教训我们现在就能吸取,有些可以记下来留待总结,还有些可以化为当前的建议。

中新社发 刘宪国 摄 中新社发 刘宪国 摄

  复盘是为了不要轻易遗忘。其实我们不是真的要复盘,那自有专业人士去做;也不是要追谁的责,那自有公论昭昭。我们只是建议,要随时回过头来梳理一下,看看每一个时间点上情绪的焦点在哪里,暴露出的问题是什么,当时的应对是否得当。

  在纵向的每一个点上进行横向比较、检查,就能把整个脉络梳理清楚,就能形成完整的拼图。将来,可以对每一处问题深入剖析,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这才是复盘的意义所在。

  对已经看到的欠缺要认真检讨

  这次疫情,确实暴露出我们在反应体系、处置链条、管理体制、工作方式、应对技巧包括官员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欠缺和问题,这些是不能回避的,是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的,是需要在接下去的每一天不断改进的。

  比如,对不同的问题要设置不同的平衡点。之前疫情披露晚了,可能有内紧外松的考虑,可能有怕引发恐慌的担忧。但“让一座城恐慌”和最后“让全国恐慌”,这不是一个哲学选择和平衡的命题,如果考虑到疫情的极端特殊性,考虑到一旦蔓延可能造成的影响,从一开始,就应该不惮以最坏的结果出发去思考问题、给出对策。

  比如,要学会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模式。一个地方如果出现突发情况了,就不能再按部就班地去做一些既定的事情,有的活动该取消就取消,有的场合该露面就露面。我们一再强调预期的重要性,很多时候这就是预期,就是形象,是开多少个内部会都换不回来的。

  比如,要学会应对媒体和公众。要学会在什么样的时机、用什么样的频率公布信息,要敢于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采访,以面对面的方式去传递信息。中央一再强调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什么是担当,敢于在摄像机前发声就是一种担当。当面对媒体的时候,要记着不是在作布置工作的讲话,需要完全不同的语言技巧。一定要平和谦逊、实事求是,一定不能打马虎眼、不能语焉不详甚至一问三不知。

  比如,要把挑战想在前头。以捐赠问题为例,这是很容易成为舆论焦点的,而且在汶川地震时就有过教训。而这次接受捐赠的数量一定是巨大的,如果只简单按职责交给两三个机构,这些机构有没有足够的处理能力?流程、分配、运输、调剂、情况公布等方案是否都事先考虑好了?面对质疑不可怕,但需要做到从容地应对质疑、回答问题。如果一开始能预计到问题,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注意防止问题的发生。

  再比如,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工作中的一刀切、简单粗暴,是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避免的。尤其是面对突发情况时,更需要冷静镇定。出台措施一定要及时,执行起来要雷厉风行,但考虑问题要周到,要有配套办法,不能一根筋。特别是针对群众的举措,要做好说服工作,尽量不要硬来。还要注意区分情况、区别对待,要防止市县之间谁用力猛谁就政治正确的倾向。

  对好的经验要系统总结

  如果不能从疫情中吸取教训,今后我们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不会从应对疫情中总结经验,今后我们就还需要再去摸索。这次各地在行动起来后,总体是及时到位的,对二次、三次传染的阻隔也是有效的。对好的经验一定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将来有的内容可以作为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下来,形成制度,去改进各个相关环节的治理能力。

  平时多演练,才不会临时抱佛脚。汶川地震过后,我们到灾区一个市去,一位领导(后来以“笑笑”闻名)眉色颇自得地给我们介绍,地震来了,他跑出政府大楼后,想起手头没有应急预案,于是赶紧派一个小伙子跑回大楼取出预案,然后按部就班进行部署云云。且不说我们为那小伙子捏一把汗,就冲这没有本本不会做事的情形,平日如何就可想而知。

  而这次各省启动应急响应都很快,说明对预案有充分的准备。这些年我们也确实看到各种应急演练多了,应急管理也已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对预案已经不是当作搁在柜子里的摆设,而是开始入脑入心了。

  行动要快,动员要全面。这次各省级政府部署后,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体系的动员是非常快的,基本上一两天之内各种关卡和检查就到位了,各种提醒、询问、监督的电话也来了。这说明自上而下的行动力是非常强的,也检验了预案的可操作性。

  一次动员,不是简单的一两个部门的事,是覆盖所有层级、覆盖整个辖区的行动,是需要协同的。一个机器开动起来时,每个齿轮都是转动的。有的西方媒体此时又习惯性地来批评中国的体制,姑且不论他们的立场,至少这时候贬低我们的效率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

  当然,不止是政府系统,这次民间自发的组织和动员也极为高效、极为有效,在物资、信息、专业力量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公共部门的供给不足问题。这也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依靠和发挥民间的力量,要信任广大的企业和群众。下一步防控疫情,还要继续鼓励各方力量的参与,给他们更加畅通的渠道。

  信息要透明,预警要及时。在老家待的几天,亲戚们不断在手机上接到本地的各种公共信息,发现哪里有疑似了,提醒需要注意什么,这时候你不会觉得自己是被隔绝的,不会觉得两眼一抹黑,也就不会太害怕。

  信息及时传递到了,大家的心态就会更稳定,如果总是让谣言走在前头,那恐慌的叠加只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在发布信息的时候,尽可能有前瞻性一些,尽可能对隐患作出预警,将起到更好的提醒和警示作用。有的地方在这方面也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媒体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是让人尊重的,宣传是全天候的,辟谣是及时的。很多记者朋友都深入一线,及时发回一手消息,他们其实在和医护人员并肩作战。这次全网的信息更新速度、传播频率是前所未有的,媒体们发布信息的频率之高,代表了背后整个团队的高强度运转。听说不少媒体朋友整个假期完全没休息,连轴转累得快不行了,请你们也要注意身体。

  细节要注意,态度要诚恳。有的地方及时提出回收废口罩,这是非常专业、非常负责的考虑,也是容易被疏忽的细节。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需要把工作尽可能考虑细致一些,把问题想得周到一些。

  很多地方都充分发挥了基层特别是城乡社区组织的作用,这是特别重要的经验。防控疫情,要看毛细血管是否堵塞,基层不覆盖到位,所有的措施都是白搭。居委会、村委会、志愿者们在信息传达、情况反馈、联防联控方面起到的作用,怎么形容都不为过。这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也是我们对战胜疫情保持信心的底气所在。

  对待隔离和疑似患者的态度,是考验一个地方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一些地方工作做得很细,温和地对待从湖北出来的群众,提供好的条件,传递暖意,让他们不觉得被歧视、被不公正地对待,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做法。人们越是紧张焦虑,越需要温情和友善,越需要一视同仁、体现包容性。

  留下大数据,留下模型。这次大数据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尤其在分析、判断、监测、预警等方面,都为今后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治理水平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这样的实践应用,是极少有的机会。这些大数据都要留下来,将来还要进行分析,特别是要把每一次重大决策出台后的相关反应作一下分析和比较,有助于将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大数据分析的模型更要留下来。疫情来临后,有关方面及时地创造模型,应用模型,尽管还不完善,但已经在监测预警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接下去,对这些模型还要动态调整和完善,使之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公共卫生事件的模型应用是有通用性的,将来我们面临的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还会有很多,届时,我们将有更加充分的准备,能更加从容不迫地去应对。

  当前要重点关注两件事

  一是湖北省域抗疫问题。我们在上一篇《未来几天,将极为关键》中已经指出,要在思想上把一个城市的疫情扩大到一个省的疫情,从省域层面统筹疫情应对。从这两天的数据看,湖北除武汉外的其他城市情况不容乐观,局部甚至存在出现紧急情况的可能性。

  我们再次呼吁,把湖北其他城市的防疫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资源配置上更好地进行统筹。特别是对黄冈、孝感等地的疫情,一定要按最高等级进行防备,不容有失。

  二是企业援助问题。我们看到,多个服务行业形势已经十分严峻,一旦春节过后疫情未消,大量中小微企业马上将面临订单、用工、成本等多方面的直接困难,短期经济运行甚至可能面临断崖式下降的压力。

  现在很多方面已经开始讨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提出了不少有分量的建议,而我们也知道有关部门已经在加班加点研究应对措施了。客观地说,有的宏观政策建议所涉及的流程和考量太多太复杂,不一定能马上作为当前的政策选择。但必须看到,减轻企业负担、对企业伸出援助之手是必须马上就做起来的事,而且力度一定要到位。

  这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既要区分轻重缓急,列出急需救助的行业和企业清单,也要注意避免一味由政府包揽,更多采用市场的办法进行。

  比如,要更多从财政调节手段上想办法,更多从鼓励恢复消费上想办法,更多从降低企业成本上想办法,更多从开拓对外市场上想办法,更多通过有效投资拉动就业,更多通过加快城镇化吸引就业,更多通过金融创新支持实业,更多通过体制改革改善预期,等等。届时,应该出台一个一揽子的政策包,实行综合性的扶持措施。

  疫情已到中盘,也许会随着冬天的过去而过去,希望经济的春天也能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到来。(董煜)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