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明:30年执着坚守 青春染绿荒沙

一根草绳,

将肆虐的黄沙囚禁在方寸之间;

一颗初心,

助力乌审“绿进沙退”的生态巨变。

他多年投身于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工作之中,经过实践探索、示范和逐步完善,与乌审水保同行独创了一套适宜本地发展的沙地治理新模式;他将青春奉献于黄土沙漠,创造了经济实用的草绳沙障技术,贡献了防沙治沙新的智慧和力量。他就是不忘初心的沙漠“美容师”——乌审旗水土保持工作中心科技工作者曹晓明。

执着坚守

青春染绿荒沙

“要解决沙漠化问题,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需要实际调研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做到因地制宜、效果显著。”工作30多年来,曹晓明一直从事水土保持技术工作,通过参与实际调研、学习最新科技理论,先后在《内蒙古林学院学报》《中国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研究》等杂志上发表有一定造诣的科技论文5篇。由他主持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曾多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水土保持建设工程管理优质奖”和“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他本人曾多次被市、旗人民政府和水保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曹晓明:30年执着坚守 青春染绿荒沙

从黄沙漫漫到绿意葱茏,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几十年持之以恒搏击荒漠,曹晓明任劳任怨,青春染绿荒沙。

“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真正创造出造福人民的新技术。为了把所学专业知识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机结合,并探索寻求毛乌素沙地的有效治理途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示范和逐步完善,他与乌审水保同行独创了一套适宜本地发展的“一封、二障、三上”沙地治理新模式,为乌审治沙工作提供了新的动力。“一封”是对治理区沙地全面封禁,防止牲畜破坏;“二障”是利用造价低廉的生物固沙措施“打沙障”,即用沙柳枝、沙蒿或者农作物秸秆、草绳等,从沙丘底部到顶部打成网格,将沙障方向与迎风方向垂直,防止沙丘移动;“三上”是因地制宜上治理措施,如种植杨柴、沙柳等优良固沙灌木。

由曹晓明等人探索的沙地治理新模式以政策把关为中心,以有效治理方法为突破口,经济环保、科学合理,形成有效防沙治沙系统化流程。在长期的实施过程中,该方法效果显著、成果丰硕,植被覆盖率提高,极大改善了乌审地区沙漠化现象,实现了几代乌审人“绿染大漠,人进沙退”的愿望。

而他本人,则在几十年如一日投身沙漠治理工作中,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永远的价值追求,在科学治沙的过程中践行自己的使命,为毛乌素沙地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缚沙为绿

留心处处皆学问

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一次下乡,到嘎鲁图镇巴音乌都嘎查牧户哈斯其劳家草场,曹晓明发现沙梁上散落的一些废旧衣服布条旁堆积起了厚厚的沙子。“能否用其它材料来代替沙蒿、沙柳做沙障,既环保轻便,又造价低廉?”他深受启发,经过多次实验后,创造了经济实用的草绳沙障技术。

2013年3月,乌审旗水土保持工作中心从宁夏调运直径2.5厘米的草绳,在流动沙丘迎风坡试验布设草绳沙障4.8hm2,规格为1.5m×1.5m,在沙障背风处种植了杨柴,成活率95%,网格内撒播了沙蒿、沙米草籽,经过一年的观察发现,草绳沙障效果不逊于沙蒿、沙柳沙障。草绳沙障被推广运用于防沙治沙工作,且取得良好效果。

防沙技术推陈出新,荒凉大漠有法可治。相对于普通的沙柳沙障,草绳沙障从经济消耗到治沙效果,均有巨大优势。据实验结果显示,草绳沙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草绳沙障造价低。设置1亩规格为2m×2m沙柳网格沙障,造价715元,布设1亩同样规格的草绳网格沙障造价375元,成本节约340元;二是草绳沙障设置不受时间和季节限制,一年四季均可设置。而沙柳沙障只能在春季沙柳未发芽或秋季落叶后,否则会影响沙柳的成活率;三是草绳沙障工序简单,设置沙柳沙障需经割灌机平茬、绑缚、人工装车、机械运输、人工卸车、人工运到沙障设置地点、放置沙柳、绑缚沙柳枝条等环节,工序多、复杂,且存在安全隐患;布设草绳沙障没有上述工序,简单、安全,又易于操作;四是草绳沙障环保,草绳沙障与塑料网格沙障相比,较环保,没有污染,且草绳腐烂后,增加腐殖质,给植物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五是草绳沙障背风处堆积2cm—5cm沙子,有利于杨柴萌蘖生长,且堆积沙子厚度均匀,便于掌握植物种植深度。治沙先寻法,方寸缚“黄龙”。有效的治沙方法才能真正解决荒漠化现象;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降低治沙的成本,让“草多树多”成为可能。

曹晓明:30年执着坚守 青春染绿荒沙

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草绳沙障战功赫赫、成果显著。在乌审旗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2013年项目区,现状治理度为12%,通过综合治理,使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到87.1%,项目区植被覆盖度由20%提高至70%以上,预期每年可减轻风蚀3.13万吨以上,保水19.07万立方米,通过草绳沙障治理,基本遏制了小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项目区牧户乌云巴特尔说:“以前这里全是一片黄沙,200米远的距离进去谁家的羊都能认出来,现在杨柴长这么高,有时走进去牛都看不见,2800多亩的黄沙,现在像一块绿地毯,植被确实好了。”

好方法要推广,好技术在分享。在研发新技术后,曹晓明积极推进相关技术普及,主动走进农牧民中传播新理论,多次参与水土保持会议,为推广有效的防沙治沙方式方法做出了努力。在他的坚持和付出下,草绳沙障和治沙新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良好绩效。

2016年10月5日,中央电视台13频道新闻评论部记者一行三人来乌审旗,实地采访曹晓明,详细了解了草绳沙障的使用情况;2017年9月13日,召开世界沙漠高峰论坛期间,鄂尔多斯电视台播放“乌审旗治沙有妙招”新闻,专门讲述了草绳沙障的设置方法及推广应用情况。近五年,曹晓明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水土保持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奖、第一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突出贡献奖,并取得一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

从曾经万里飞沙的毛乌素沙地,到被称为“中国魔方”的草方格,中国创造的“绿色奇迹”,让世界刮目相看。无论是“一封、二障、三上”沙地治理新模式,还是治沙效果明显的草绳沙障,无不体现出以曹晓明为代表的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艰苦付出和非凡成就。

“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防沙治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绿染沙漠是一项伟大的成就。曹晓明积极投身科研一线,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书写了防沙治沙的绿色诗篇。这背后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科技工作者科研素养的要求,也是他们对心中信仰的追求。

科技改变生活,创新服务人民。众多科技成果的取得是曹晓明服务于民、潜心科研的见证,“人进沙退、绿染沙漠”的生态改变是对他奉献精神的褒奖。

自主创新天宽地阔。科技创新,就要保持强烈的信心和决心,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断抵达新高度。在黄土沙漠之中,曹晓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用实践和创新为沙区群众的幸福绽放了自己的青春芳华,为乌审绿色崛起不断挥洒热情和汗水。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