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开放:贵州融入世界经济文化交汇舞台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吴承坤 记者从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公室2019年7月11日,在贵阳多彩贵州文创园举行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内陆开放拥抱世界发布会上获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主动融入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分工体系,不沿边不沿江不靠海的贵州正以积极的形象活跃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汇的舞台上。

内陆开放:贵州融入世界经济文化交汇舞台

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民间工匠制作的苗银工艺品、苗族刺绣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 。

开放理念不断深化

20世纪80年代,贵州以开放促开发的理念初步形成,对外开放迈出重要步伐。

20世纪90年代,贵州提出“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新思路,把开放提升到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讲话后,贵州省形成了“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共识,1993年贵州省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南下、北上、西进、东联,以南下为重点”的开放带动战略,把对外开放上升到战略高度。

内陆开放:贵州融入世界经济文化交汇舞台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加入WTO,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贵州的开放意识进一步增强,明确产业开放、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

2016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赋予贵州为内陆地区在经济新常态下开放发展、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生态地区实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的试验任务。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批复同意的西部唯一的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全省上下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坚持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三区联动、创新驱动,全力推进试验区建设,贵州对外开放实现了大踏步前进。

内陆开放:贵州融入世界经济文化交汇舞台

开放通道加快完善

近年来,贵州以创建交通强国西部示范省为主抓手,全力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推进设施联通建设,对外联络大通道不断畅通,贵州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三不沿”状态正在转变为近江、近海、近边“三临近”发展优势,迎来更多的开放机遇。目前,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全省高速公路出省通道达到18个,铁路出省通道达到14个,形成贵阳至周边省会城市及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地区2—8小时高铁交通圈;通航机场实现全省市(州)全覆盖,形成“一枢纽十支”民用运输机场布局,洲际航线达到6条;北入长江的乌江高等级航道实现通航,贵州成为西部地区连接华中华南的枢纽和贯通“一带一路”的重要陆海连接线。积极参与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成功开行贵阳至钦州港、贵阳至防城港、钦州港至遵义测试班列和加挂测试班列,并逐步实现常态化运营。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开通了“贵阳—杭州”全货机航线。

开放平台渐成体系

近年来,贵州一批开放平台相继获国家批准建设。目前,全省形成了以贵安新区为核心,以贵阳高新区、贵阳经开区、安顺高新区、遵义经开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贵阳综保区、贵安综保区、遵义综保区为重点的“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成为贵州对外开放的主要载体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要支撑。

内陆开放:贵州融入世界经济文化交汇舞台

口岸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贵阳龙洞堡机场口岸为主导、遵义新舟机场和铜仁凤凰机场临时口岸为支撑的“1+2”对外开放口岸,贵阳改貌铁路口岸、贵阳国际邮件互换局加快建设,贵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开放活动影响力日益扩大,数博会升格为国家级博览会,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升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连续举办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酒博会、贵洽会等影响力持续扩大。

经贸合作稳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对外贸易活力显著增强,贸易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外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197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仅为1645万美元,201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实现76.03亿美元、是1978年的462倍,年均增速达到17%。

“老干妈”辣椒酱香飘世界,茅台酒国际免税店超过300家,贵州生产的马桶盖销往欧美,正安吉他远销巴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形成白酒、轮胎、肥料、茶叶、手机、吉他等知名出口品牌。

利用外资水平大幅提高。1984年,贵州省首次利用国外政府借款61万美元,1985年贵州省直接利用外商投资148万美元、实现零的突破,2018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4.86亿美元。

瑞士(贵州)产业示范园等国别园区落地建设,美国温德克公司、奥地利多贝玛亚索道有限公司等项目签约落地,一批全球500强企业落户贵州。

贵州省内优势企业加快“走出去”。茅台集团、瓮福集团、中铁五局、詹阳动力、贵州省交勘院等一大批优强企业加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云上贵州(班加罗尔)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在印度班加罗尔正式挂牌运营,全省“走出去”企业达到142家。

2018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营业额12.08亿美元,同比增长9.8%。经贸往来更加密切。1982年,贵州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2018年已与190多个国家建立贸易往来关系。目前已在东非(肯尼亚)、瑞士、柬埔寨、印度、马来西亚、意大利、吉尔吉斯斯坦等设立了商务代表处。

现代产业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全面发力推进现代产业创新。

茶、食用菌、蔬菜、生态畜牧、石斛、水果、竹、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油茶、辣椒等12个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等重要城市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大力实施“双千工程”“万企融合”,强力打造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优质烟酒、新型建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

2018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6%,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5%。1625家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大旅游、大数据、大健康、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养老服务、会展服务等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

2018年,入黔游客、旅游总收入年均均增长30%以上,旅游人数增速居全国第1位,高铁和民航进出旅客突破1亿人次,全省旅游业已连续3年实现井喷增长。

开放扶贫成效明显

东西部扶贫协作持续深化。东部帮扶省市两年投入贵州省财政帮扶资金34.44亿元。共建了遵义漕河泾科创绿洲产业园、铜仁苏州产业园、广东(贵州)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园区,引导到贵州省开展扶贫企业697个,实际投资509.07亿元,企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34.84万人,极大开拓了帮扶省市农产品销售市场,促进了农村产业革命和“黔货出山”。劳务协作成效明显,帮助28.5万贫困群众实现就业。

定点帮扶成效明显。38家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贵州省50个贫困县,共向贵州省贫困地区直接投入帮扶资金8.69亿元,帮助引进资金30多亿元,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33.2万人次。与澳门特区政府、澳门中联办签订《扶贫合作框架协议》。

社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企业达4522家,帮扶3472个贫困村和有贫困户的1297个非贫困村,帮扶企业数居全国第5位,帮扶贫困人口119万人。恒大、万达等企业帮扶贵州省成为全国典型。

开放环境持续优化

据第三方按照国际标准评估,与190个世界经济体比较,贵州省营商环境综合评分与第94位相当,优于多数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2018年,全省企业开办时间减少到7.6天、低于全国11天标准。《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贵阳在全国城市营商环境排名提升16位、达到14位,其中商务成本优良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和软环境指数分别居第5、5和8位。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