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车轮滚滚,见证祖国巨变

摘要:淮海战役时,父亲也是推着这“土车子”给部队运送军粮、军衣的。

亲历车轮滚滚,见证祖国巨变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盘点70年来我所乘坐过的交通工具,足以见证我们伟大祖国的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我的孩童时代,我乘坐第一辆车称之独轮车,苏北农村叫“土车子”,即木制独轮、车架、车腿的手推车。记得每年春节后舅舅来接母亲,我与母亲坐在舅舅推着的土车上。一边欣赏土车子轱辘转动的“唧唧”声,一边听着舅舅唱歌谣:“小土车,吱吱响,俺去东海贩盐忙;一车推盐千斤多,卖盐能挣一斗粮。”后来听父亲说,以前,我的爷爷和外爷爷都是靠这小土车推盐贩运而营生的;淮海战役时,父亲也是推着这“土车子”给部队运送军粮、军衣的。一直到大跃进时,独轮“土车子”仍是集体劳动积造肥料、运肥运粮的主要工具。后来,又发展为胶轮手推车。

我坐过的第二种车,叫四轮大车。那是在合作化时期由集体统一使用的一种运输工具。大车约有2米长,1.5米宽,四个木制车轱辘直径均在1米左右,四轮架着一个长方形木车厢。在运输物资时,多由3到4头黄牛拉动,一人哈牛赶车,一人在后援车,即调整大车正直前行和援助拐弯。我的二伯父是个赶车夫,我常常跟随他坐大车去田野里撒欢。后来,这种四轮大车因太笨重,又改制成胶轮马车,轻便灵巧,有大有小。

有一段时间因停课闹革命没学上,我在家经常坐在堂哥自行车上,去集镇听大鼓书。有时堂哥有意识偷偷躲开不带我,我一气之下,学会芦编手艺,一年后积攒下60元钱,终于买来一辆破旧自行车,那是我家第一辆私有交通工具。后于1975年,又拜托在公社大院工作的姑爷搞到一张购车票,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它成了我在工作前后出行代步的依靠。

恢复高考后,我被一所大专录取,乘坐长途汽车是经常之事,有时也坐那绿皮火车去连云港等地游玩。那时路况太差,车行“慢速”,让人急躁。从我老家姚集到徐州仅仅90公里,做汽车要用四五个小时;从睢宁到南京要在汽车里晃动一整天。记得1979年10月,我被睢宁县政府抽调去海南岛参与繁育农作物良种的工作,整整用了22天才到达三亚。旅途中不但买车票难,而且每次换乘都需要在车上度过三五天。其中,从上海到广州的火车整整坐了3天两夜,下车后我的腿脚都肿得难以走路。那年在海南工作了半年,因生活在部队农场,还坐过部队的大卡车、吉普车、三轮摩托车、小型面包车等等。每次坐上这些车,有种豪迈爽快之感。

后来,随着国家飞速发展,北京吉普逐渐被越野车代替,有国产的山鹿、燕京、勇士,还有日产的三菱、丰田等。2000年后,路上跑的车越来越高档。关键还是路况大大改善了,大山贯通隧道,畅行无阻,出行所用时间大大缩短了。

自2008年高铁开通后,无论是商务工作、休闲度假等,我和家人的出行方式都彻底实现了高流动、高时效。尤其是家庭小轿车普及后,什么大众、宝马、奔驰等都进入了平常百姓家。就拿我家来说,三个儿女每家都各有轿车两辆,他们上下班均自驾;有时周末外出旅游,一踩油门就走,真是便利多多。

说得再细一点儿,我还曾坐过北京的黄色小面包,各地旅游景点的电瓶车、接驳车,上海的磁浮以及全国不少城市的地铁。从车轮的变化看国家发展,深感车轮上的伟大祖国正飞速奔跑,永不停步!

(本文编辑朱蕊)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