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章子怡、张译的这部《攀登者》拍出了潜移默化的主旋律异点放映

“我们这一代人最怕的就是心中无山”——《攀登者》


9月28日,国庆档的献礼三强《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展开了全国范围内的点映活动,可以说提前开始了国庆口碑和排片的争夺战。其中相比较另外两部点映城市限制,比如《我和我的祖国》本人所处的城市就没有安排场次。《攀登者》则开启了全国全部院线的无差别点映,从而使其拿到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排片比例。


最终,《中国机长》依靠晚间黄金场优势拿下了5600万票房;《攀登者》拿到了4400万票房;《我和我的祖国》拿下1200万,但是考虑到其场次只有1800场,人均场次票房成绩十分惊人。


就在观众和业内人士认为9月30日大盘破6亿作为板上钉钉事儿讨论时候,《攀登者》在网上影视和社交平台的口碑却呈现激烈争论。


“历史”与“故事”

异点君在28日第一时间也去观看了点映,这里先放结论:这部电影不是《横空出世》那样的标准主旋律,也不是“战狼2.5”热血片,而是一部感性与理想交织在一起的非一般的主旋律,除了部分配音问题值得狠狠吐槽之外,其它放心看。接着,异点君就来聊聊这部电影(涉及剧透):


首先,谈一下本片一个悬念,不得不说片方卖了一个很大关子,之前笔者和很多关注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以为故事说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的事迹,结果没想到居然是1960和1975年两次登山以及之间发生的事情。


我们知道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美国电影《萨利机长》也是还原“过去时”。但是作为一部商业片,大家已经知道的信息怎么拍出新意,对观众具有吸引力却成为一个难题,所以《萨利机长》在还原明面”真实“的同时,也还原了”暗面“即不为人知“调查程序”。


同理,网上有一些评论说应该展现当时登山队的一些艰苦奋斗、遇到的困难甚至边疆平叛之类的事情,异点君觉得这些固然也有价值,但是一来,电影时长有限,与主线无关事情没必要加进来,否则这部电影岂不是要拍成单元剧电影?二来 纠结于传统的那些细节还不如看《国家记忆》等纪录片,导演和编剧的能力在于同样一个事情,怎么多侧面展现,《萨利机长》如此,《攀登者》也是如此。


接着,异点君谈一下《攀登者》的主线和主题,其实这部电影主线是关于三座山的故事。


三座山:现实与心中

一座是现实中的珠峰。


两次登山均承担了国家政治任务,这方面影片通过三个方面展现:一是,片头背景字幕介绍;二是,苏联老师的信反映出的国际质疑;三是,第二次登山时候测量员所说的“中国高度”。三个背景环环相扣,一点不拖泥带水,展现了从征服到质疑到设立标准过程。


第二座山:方五洲与徐缨之间那座山。


首先要明确商业电影有爱情戏,这个没毛病,我们这里梳理一下本片吴京饰演的方五洲与章子怡饰演的徐缨三段感情戏:


一是,首先要清楚一个时间线,影片里方五洲从1960年到1975年第二次登顶有15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总要交代,在不知道国家还会不会组织登山的时候,总不能一笔带过,那样商业看点就太少了,于是安排了1965年当锅炉工的方五洲与高材生徐缨相识,这里方五洲属于登山英雄,那个时代学生喜欢英雄很正常不过,这段没毛病。


二是,方五洲去救徐缨那一段,这里属于两者感情进一步升温,之前如果只是互相喜欢的话,这一次挡住冰柱就升华到了爱情。


同时,这里方五洲受伤才引出了井柏然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上场,这里有人提出一个疑问,井柏然“领盒饭”太随意,中间登山重复了许多次没必要。异点君要说,登珠峰可不是登武当山、峨眉山,哪有那么简单呀。


真实的历史上1960年第一次登顶过程中,从3月24日开始,先后进行了三次适应性行军,结果就这个适应性行军就牺牲了2名队员,冻伤了34名队员,就连队长史占春都不得不转到日喀则治疗,这才是历史,影片中展现的一点都不过分。


井柏然出发之前,方五洲已经明确说过他经验不足,后来的牺牲其实有一半原因也是因为应变能力不足导致的,但是为什么还他还是去了,这个剧情设计是否不合理,这个后面会说到。


第三次,方五洲即将登顶与徐缨的生离死别,这里强调一点,两者对话刚开始并不是登山最佳时机,最后时机到了时候,徐缨也说了你(方五洲)可以登顶了,用步话机谈恋爱这个梗是可以讨论严肃与否,但是对登山作用上并没有影响。


而这里我要说如果不是导演阴差阳错安排的话,这里准确还原了一个事实即历史上1975年那次登山最开始确实是因为上级气象台的预告不准导致前期失败,而最后登顶成功恰恰是当地气象员实事求是指导下完成的。


三段感情戏,总时长其实并不长,且都有引出下一步剧情作用,缺陷就是第三段,可以缩短一些,而当方五洲真正登上珠峰跨越了这座山时候,徐缨却永远离开了它,而方五洲却并没有停下登顶的脚步。


第三座山:曲松林对登顶的偏执。


张译饰演的曲松林我觉得是这部电影中最出彩的,亮点在于他的每次“转变”的刻画:第一次是在登顶之后面对外界质疑和残垣断壁的训练营他觉得方五洲和自己都属于“罪人”,于是他在第一次看到方五洲时候“很不待见”,特别是两者喝酒时候把这种应激障碍和偏执表现的入目三分;第二次是在李国梁牺牲之后,他才认识到了方五洲当时抉择的原因,如同他说的“之前毫不犹豫,现在认识到了责任”。这就是前面说的,井柏然带领登山这个情节设计的来源。


这里谈一下集体主义这个事情,异点君认为导演懂不懂无所谓,真正的集体主义不是神风敢死队,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每一个生命才会奋不顾身,影片中王景春饰演的总指挥听说方五洲是因为救曲松林所以丢弃了摄影机于是并不责怪他;李国梁因为曲松林“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珍惜才会写下决心书;曲松林因为自己草率导致了李国梁的牺牲,才认识到了手握生命的担子;从上到下对生命的关怀才构成了为国争光的集体主义,这才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


家国情怀在哪?

作为献礼影片,必备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彰显,这方面《横空出世》中是冯石动员大会上的“腰杆子”演讲,《决胜时刻》中是主席的“赤壁一战乾坤转,东风送我第一船”的霸气,那么《攀登者》展现在那里呢?异点君觉得在其主题其实是通过三个方面阐述并且逐步升华的。


一是,影片最开始老队长牺牲之前那句话已经阐述了为国登顶的主题,这也是贯穿整个影片的主题。


二是,井柏然那句“我们这代人就怕心中无山”以及“立下决心书”那一段,要知道以往所有主旋律都是老上级,老团长,老干部多么多么神勇,但是这些人总得有人接班呀,这才是为国登顶能得以延续的基础。


三是,影片最后,成龙饰演的中年之后的杨光再次攀登珠峰时候看到1975年中国国家登山队架起了金属梯,随后显示随后数十年一直帮助全世界登山者完成极限挑战,这就从为国登顶上升到了全球互助。


9月30日已经到来,国庆档厮杀正式拉开,无论《攀登者》最终票房到底如何,它都为献礼影片带来了一种新的玩法,就像吴京自己说的“我赢了一个过程,一个新的类型,没人做过,这才是最大的财富。”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